We’ve updated our Terms of Use to reflect our new entity name and address. You can review the changes here.
We’ve updated our Terms of Use. You can review the changes here.

RMBit Vol​.​1

by RMBit

/
  • Streaming + Download

    Includes unlimited streaming via the free Bandcamp app, plus high-quality download in MP3, FLAC and more.
    Purchasable with gift card

      $7 USD  or more

     

1.
Intro 01:17
2.
0728FB 05:16
3.
4.
5.

credits

released November 12, 2017

Media art team RMBit: Shi Zheng, Wang Zhipeng, Weng Wei, Xiong Zhenkai, Wang Xi. For more about RMBit please visit: vimeo.com/rmbit

* Except the usually included playrec liner note pdf, there is also a bonus audio-visual work by RMBit in the purchased download package.


RMBit (人民比特) 成立于 2013 年,以 audio-visual 现场演出,程序设计与开发,社会媒体反喻,社交数据操控为研究方向进行团体创作。
RMBit:「声音与影像(audio-visual)的关系是非常微妙并且具有吸引力的。声音与程序影像的结合不仅仅只是强烈的感官体验,更重要的是将观众带入到艺术家们共同创作的程序空间、声响实验中。」

————Playrec 与 RMbit 的短访————

Playrec:
RMBit 这个名字哪里来的?

RMBit:
2013 年在杭州滨江一家咖啡店里大家狂想,然后海选,最终选取了翁巍的提意。最早是「RMBeat」。当时我们四人(王志鹏、施政、熊振凯、翁巍)商量在一起组成一个 audio-visual 团体,初衷是想做关于社交媒体视听作品。第一件作品是「@」。

Playrec:
你们怎么看现在的社交媒体?

RMBit:
感觉现在社交媒体的状况早已度过互联网“地球村”乌托邦式的时期,有点像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漩涡。不管出于商业目的,个人思考或新闻报道,所有的讯息需要人更加善于思考分类和过滤接收到的社交媒体信息。
社交媒体更多的变成了一条信息的河流 并且人开始尝试追求更有沉浸感的虚拟社交状态,能感受到想要从线上再到另一个维度的线上,人在网络上交往的对象可能已经变成了非人类的虚拟对象。
社交媒体中所含的媒介逐渐“多维化”。如早期的文字这一媒介,到后来图片、GIF、语音、短视频、直播、VR等等都在不断的上传数据到社交平台中建构起更立体更多维的我们(可能真实可能虚假),直到线下上传数据时越来越同步、多维、并始终“在线”,甚至线上的“动作”会超越线下(可以理解是互联网在人工智能的介入后,并非是之前传统媒介的“线上集合”,而是会孵化出互联网特有的媒介特质)。

Playrec:
社交媒体里的这些元素在你们的作品里总是充满幽默感,这在别人的audio-visual作品里很少看到,你们会保持这种风格吗?

RMBit:
人还有幽默感就会。

Playrec:
通常你们的工作方式是怎么样的?音乐和影像哪个先行,还是同时进行?团员有明确的分工么?

RMBit:
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动机和着手点,所以有些作品是先有视觉作为灵感的“胚芽”,再生长出声音,有的反之。基本上都是同时进行,相互协商,相互开心,相互甩锅,相互对视。目前是我和翁巍负责声音制作,王茜负责视觉。

Playrec:
audio-visual 和音乐之间你们觉得是否有界限,或者你们在制作 audio-visual 作品时会否考虑界定这个问题?

RMBit:
我个人(王茜)来讲做视觉的时候会考虑界定这个问题 。因为在将 audio-visual 的演出作为一段完整的,有内容有情感的声音视觉交互现场来做的时候,我考虑的问题会比单纯的给音乐配一段动态视觉多很多。
我们一直在思考什么是 av,通过声音与影像的关系该如何定义它。而且,还有一点是,av 在国内面对影像骑士和声音骑士们的「四面楚歌」,是如何被定义的?av 可以是一种技术和艺术的承载,但当下它还有什么可能性?
我(翁巍)觉得,单独音乐可以生化出视觉情感或者不能,这在于听者。无论是在演奏或者展示的环境里,音乐都可以充当召唤师的角色。但 av 作品不同,它是一个经过加工的综合体,创作者应该站在创作的角度不断尝试 audio-visual 在各种语境下能够达到的艺术高度并传达给观众。

Playrec:
你们平时会听什么样的音乐?怎么听?在做作品的时候社交媒体有没有影响你们创作音乐的风格?

RMBit:
就是随便听,不管流行还是金曲;我(王志鹏)最近喜欢听爵士,Pat Metheny Group 给我的冲击很大;会用音响在家里轰着听,不过由于多次被邻居投诉晚上声音大,所以只能梦里听了。社交媒体上会听到很多音乐的分享,是影响之一,但没有什么风格,还没摸出套路~
最近在听RMBit的音乐~(王茜)

Playrec:
电子音乐呢?

RMBit:
Tipper,The Future Sound Of London, Pan Sonic, Autechre 一般出耳率比较高。

Playrec:
现在很多 audio-visual 作品很突出视觉的特殊形式与技术,而在 RMBit 的 audio-visual 作品中除了技术与形式以外还充满了大量的「内容」,对于这点你们是特别考虑过的还是直觉所致?

RMBit:
这是因为考虑过作品内容之后再经过排练所致,但在演出即时沟通的时间很少,不同内容间的起承转合靠我们自己对现场的直觉。这也是作品在展览放映和现场演出会不同的原因。

Playrec:
你们怎么看 audio-visual 作品中由工具带来的技术特征与形式特征这个问题?简单说就是怎么处理作品可能会出现的「软件(特效)功能感」?

RMBit:
找到合适的表达,就是成立的,哪怕直接用给的例子。

Playrec:
这个「合适的表达」是相对什么合适呢?

RMBit:
不太好说,可能是一种基调或者方向等等;工具可以是灵感的“输入”也可以结果的“输出”,但都是围绕作品的内在要求来所用。
之前的问题也聊到作品里有很多「内容」,在做每一次作品时用什么工具也是考虑过内容之后才会去选用的。而工具的一些个性也会是一些灵感源。我们比较倾向于做有内容的现场演出,内容里面会包含我们对日常和当下的感情,这些感情和工具结合碰撞的时候,我认为工具是否是一个工具以及工具本身的质感都会变得合理化会被削弱。
对,不一样的工具给人的思考方式也会不同,如果控制不好,可能会让人产生过于工具形式化的感受。
创作工具在作品形式上有相当大的影响性,但不一定影响内容本身。但如果太重于形式化而没有新的概念和内容,可能就要反思会不会是创作工具所致。

Playrec:
通常你们都是不止一个人负责做音乐,能说说在做音乐时团员是怎么合作的么?

RMBit:
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分头作曲,成型之后再把混音过程加到表演中去。

license

all rights reserved

tags

about

playreclabel China

中国前沿声音艺术和电子音乐厂牌

play rec - the cutting edge sound art & electronic music from China

contact / help

Contact playreclabel

Streaming and
Download help

Redeem code

Report this album or account

If you like RMBit Vol.1, you may also like: